能源知识

蒋官澄 半岛综合体育奏响科技与自然和谐共鸣的石油乐章

2024-10-09 18:39:5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万物皆规律,有法天下和”,在蒋官澄所处的广阔石油科研天地里,他一直坚持遵循着“师从自然”的理念,无论是仿生钻完井液理论与技术、井下岩石表面双疏性理论,还是油气井全生命周期储层损害预测、保护与评价理论与技术、物理化学膜暂堵技术……他和他的科研同伴致力于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利器打造一个现代石油工业的“伊甸园”。他坚信,在这个神奇的伊甸园里,自然界万事万物可以相得益彰,只要留心观察,加以和谐利用,就能奏出和谐动听的石油乐章。

  在地球深处,半岛棋牌安卓版下载石油和天然气就像是“黑色的金子”和“蓝色的火焰”,静默无声,却蕴藏着澎湃的力量。工业革命以来,它们不仅是“工业的血液”,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预测,石油和天然气在2050年前世界能源消耗量中仍居于首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油气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需求逐年增长,而中国油气供应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位。2023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72.99%,远高于国际石油安全警戒线%,严重影响中国能源安全,迫切需要提升油气自给能力半岛综合体育。向深层、深水、非常规等复杂油气进军迫在眉睫。

  如同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工业社会的血脉不断为这个世界的运转注入动力与活力一样,钻完井液之于钻井工程有着同样的地位和作用——它被称为“钻井的血液”,具有携带岩屑、平衡地层压力、稳定井壁、保护储层、传递水功率、润滑和冷却钻头等非常重要的功能。随着深层、深水、非常规等复杂油气资源开发的规模化发展,在钻井过程中,钻完井液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处理剂抗温能力不足,钻完井液流变性难于调控,井眼清洁差,容易引起井壁失稳、井下漏失等钻井风险,以及储层损害难以控制等,影响油气井产量或新油气田的发现。钻井液与完井液所面临的挑战,已成为世界性技术难题,成为制约复杂油气“安全、高效、经济、环保”钻探的“卡脖子”技术。

  为解决这一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国内外学者们绞尽脑汁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油气井工程系教授蒋官澄和他的研究伙伴的成果独树一帜。譬如遵从“师从自然”的理念,蒋官澄将目光投向海洋深处。贻贝的足丝蛋白展现出的超强黏附能力给了他灵感。他巧妙地将这一特性转化为仿生强固壁型钻完井液,这种钻完井液在抑制钻屑分散、稳定井壁、携屑等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效果,有效解决了井壁失稳等问题。多年来,他还取得了一系列极富创新性的卓越成果,包括率先建立了油气井全过程储层损害定量“预测、诊断与保护”技术,为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井下岩石表面双疏性理论并开发一系列技术,在超深层与非常规油气井得到规模化应用等。成果被同行专家在学术刊物中评价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革命性技术进步”“引领了发展方向”“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在我国各大油田和海外11个国家得到工业化应用,效益达百亿元以上。

  走进蒋官澄的科研世界,你会发现,仿生钻完井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创新,它是对自然法则的深刻领悟和崇高致敬。他的研究如同一位“魔法师”在大自然的画卷上挥毫泼墨,既天马行空半岛综合体育,又严格遵循自然的节奏和韵律。而这,也正是他多年投入钻完井液、储层损害与保护、油田化学研究收获的独特法宝。

  回望蒋官澄的科研之路,他与石油专业结缘,既是性格使然,也是环境塑造的结果。他的性格里,有着一股子能坐冷板凳的坚韧和耐心,这使得他能够在科研的海洋中静心钻研,不断深入。

  蒋官澄出生于农村,艰苦的生活赋予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这种品质,在他后来的科研生涯中成了一种宝贵的财富,让他不仅在实验室里能沉着应对枯燥的数据和复杂的实验,也能在石油勘探现场面对艰苦环境和未知挑战时,能够保持淡定和从容。

  高考填志愿时,蒋官澄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班主任的建议,主动选择了西南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那时的他,虽然对石业还只是一知半解,但高中时期地质勘探局在学校旁边打井采集地质资料的场景,已经在他心中播下了探索石油奥秘的种子。

  凭借优异成绩,1983年,蒋官澄如愿进入西南石油学院。这所坐落于川中大地的学府,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在石油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而闻名。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之一,这里孕育了无数石油领域的专业人才。佟曼丽、杨世珖、罗平亚、孙金声、胡星琪、陈大钧、曹正品、雷、叶仲斌、段明、邹长军、蒲万芬……这些名字熠熠生辉,点亮了我国石油科研的天空。在这所学府的熏陶下,蒋官澄度过了宝贵的4年本科时光。

  蒋官澄初入校时,所学的专业是油田化学,这是西南石油学院在全国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有着深厚的底蕴。在入学的后两年,这一专业更名为应用化学。这一转变,意味着他的学术之旅不再局限于油田化学的范畴,而是迈向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化学天地。这为他日后在钻井液与完井液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化学知识体系。他学会了如何将化学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于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这种能力在他后来的科研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石油之光,照亮前行的路,勘探之歌,回荡在心间。”伴随着西南石油学院悠扬的歌声,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下,蒋官澄茁壮成长。大三暑期,因为表现优异,他被选中协助黄林基老师参与国家“七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在那个炎热的夏天,他与几位同学一同前往成都烤焦厂,开始参与项目试验和解决现场问题,这是他首次真正踏入科研世界,面临不少科研起步时的艰难,幸运的是有良师益友相伴。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为查找资料,他常常与三两同学结伴,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一次次前往四川图书馆,那里的资料比学校更为齐全,是他们求索知识的宝库。在现场,他们有幸得到了师傅们的带领。这些经验丰富的师傅,不仅在技术上给予指导,更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学校的指导老师也陪伴着他们,悉心指导和为他们提供无私的帮助。在现场,蒋官澄同样听到了很多关于西南石油学院杰出代表罗平亚院士的事迹。罗院士以其刻苦钻研、不畏艰难的示范,半岛棋牌安卓版下载成为年轻学子心中的楷模。他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与工人们并肩作战,展现出了敬业与奉献的精神。这些故事不仅激发了蒋官澄在钻完井液研究方面的探索热情,更坚定了他在石油领域埋首耕耘的信念。蒋官澄的首次科研实践对他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为他之后的毕业设计埋下了伏笔,更为他全面了解储层保护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7年,本科毕业的蒋官澄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校区任教,板凳甘坐十年冷,这一待就是20余年。从最初在“七五”末期的重要项目中磨炼经验,到在“八五”项目中开始崭露头角……融入我国石油战略规划发展的浪潮中,他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突破。

  白24井,作为蒋官澄工作后到现场打的第一口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口井位于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白庙地区,而负责打井的井队后勤部则设在了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那个焦裕禄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为顺利打井,蒋官澄在很长一段时间经常往返奔波于两地。他与团队一起,面对着低渗透气藏的挑战,开启了攻关探索。一年多的现场实践,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课本知识与现场实践的差异,也让他学会了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难忘现场师傅带给他的震撼,哪怕是往钻井液中加水这件看起来微乎其微的事情其实都饱含着经验、知识和智慧,当中涉及水质的选择、矿化度控制、添加时机和量的精准把握等,经师傅传授,蒋官澄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些细节,决定了钻井液性能的优劣,影响着钻井的成败。“学会了加水,你就相当于学会了钻井液现场知识的经验”,师傅一席话,蒋官澄至今言犹在耳。在白24井,蒋官澄还有机会接触当时国内前沿的技术,如综合录井仪的应用等。这些新技术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更为他之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实践的深入,蒋官澄有一种“永远也学不够”的感觉,怀抱一颗不断求索之心,他继续攀爬象牙塔——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同时以更加饱满的姿态迎接对他科研人生有着重大意义的国家“八五”水平井项目的考验。

  “石油水平井钻井成套技术”是“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由胜利、新疆、大庆、大港石油管理局和勘探局联合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等集体攻关完成。作为技术负责人,蒋官澄有幸全程参与了从室内研究到现场应用,再到编写验收报告和项目验收的整个流程。这份经历不仅锻炼了他作为科研人员的能力,更是对他责任心的一次重要磨砺。

  石油水平井钻井技术的研发成功标志着钻井行业迈入了一个新时代,但这一转变并非易事半岛综合体育。与传统直井相比,水平井的钻探更为复杂,要求钻头在地下深处精确地沿储层水平延伸。这一过程中,钻完井液接触储层的面积大、时间长,不仅对钻完井液的井壁稳定性、润滑性、流变性、防漏堵漏能力等要求更高,而且对保护储层能力要求更严格,必须采取措施以避免损害储层的渗透率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水平井钻完井液技术的难点。时至今日,蒋官澄仍清楚地记得他们面临的五大技术难题:井壁稳定、井眼净化、润滑防卡、储层损害和漏失问题。这些难题在直井中便已存在,但在水平井中表现得更为严峻。面临技术封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他们必须自主研发适合水平井的专用钻完井液。通过技术攻关,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分别成功钻探了国内首口“长、中、短”曲率半径的水平井——女MH-1井、官H-1井和官H-2井,至今仍然清晰地刻在蒋官澄的记忆之中。这些井的钻探,标志着我国在水平井钻井技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蒋官澄作为主要研究者,推动项目通过理论研究、室内试验和现场实际施工,形成了一整套水平井钻完井液技术,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经专家鉴定,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终获得19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前辈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众人看到的是鲜花和掌声,只有蒋官澄和他的同伴知道成绩得之不易,在大港油田水平井现场试验的日子,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甚至在饮食中都能吃到苍蝇,这样的记忆至今让蒋官澄难以忘怀。但也正是这样的环境,锤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

  国家“八五”期间,还有一件事情对蒋官澄至关重要。得到恩师信任,他承担了一项在全国推广储层保护技术的项目任务,肩负起向不同层级石油工作者传授储层保护知识的重任。为更好地讲好课程,他没有停留在技术的表象,而是深入油田进行细致的调研。他的足迹遍布各大油田,从江苏油田到大港油田,每一次调研都让他对储层损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深入的调研和严谨的备课中,蒋官澄发现了国际通用的颗粒镶嵌保护技术存在的不足——其原理是利用粒径等于储层平均孔径1/2~2/3的固相颗粒封堵孔喉,阻止流体侵入。因难以精确预知储层孔径与分布,颗粒粒径的确定存在盲目性,根据平均孔径建立的保护技术难以封堵对产量贡献大的大孔喉与数量较多的微小孔喉,储层损害仍较严重。

  受荷叶表面结构、功能和原理的启发,蒋官澄和团队创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纤维架桥-颗粒支撑-惰性膜阻隔”的储层保护技术,通过“自识别、自调节、自适应”原理,克服了需精确预知储层孔径与分布的缺点,使平均保护效果提升到98%以上。1999年,他发表了一篇开创性的论文,首次改进颗粒镶嵌保护技术。论文中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更在塔里木油田大宛齐地区现场试验中得到了验证。成果影响深远,后续研究者对储层保护技术的相关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深入拓展。

  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尝到“师从自然”创新甜头的蒋官澄意识到: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自然界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解决方案,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他之后的学术探索和技术创新之中。怀抱更好探寻自然奥妙并用于工程实践的想法,2001年,他踏入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向自然学习,融合多学科知识用于石油钻探成为他越来越清晰的目标。

  与此同时,蒋官澄在实践中的探索还在持续,通过不断积累和创新技术,他和团队还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包括优选含酰胺基、酯基等功能基团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法,发明了具核壳结构的微纳米乳液封堵剂,通过静电力与化学键力在井壁形成惰性膜屏障;协同发明的有机胺纤维与疏水纳米颗粒,在苛刻工况下,形成高强度封堵带,阻止流体侵入等。此外,针对油气开发生产中的储层损害问题,他们分别研发了可控水解修井保护技术、注水井极化保护技术、出砂油藏防砂保护技术等,保护了储层,提高了油气井产量。以系列技术为基础,他们创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井全生命周期储层损害预测、保护与评价理论与技术”,并在我国各大油田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与工业化规模推广应用。成果于2004—2006年、2013—2015年在12个国家35个油气田的1.1628万口井上规模应用,增产1.5倍以上,创效40.35亿元,成为增储上产主要技术。这一系列技术突破也是他和单位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成果的主要支撑。项目第一完成人为蒋官澄、第一完成单位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个“第一”都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造了建校以来的新纪录。

  2009年,凭借在专业领域的系列创新成果,蒋官澄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抛来的橄榄枝,开启了又一段探索征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开放的学术氛围,成为石油科学研究的高地。它为蒋官澄提供了更广阔的科研和实践舞台。到北京不久,蒋官澄便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成为我国石油工程领域第三个、油田化学方向第一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的教授。此后“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他先后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863”项目首席专家、我国高校油气等能源领域“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唯一项目长等。针对不同非常规油气井的特殊性,他带领团队成员基于之前积累的关于仿生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探索研究自然界里适合石油勘探开发的技术和方法,经过十余年时间持续研究,攻克了系列技术难题,成为保护储层和复杂油气钻井液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引领者之一、仿生钻井液和双疏钻井液理论与技术的原创者。

  在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的表面都拥有令人惊叹的自清洁特性,它们无需外界干预就能保持清洁,如荷叶的表面能排斥水珠,水稻和芋头叶的叶片,以及蝴蝶翅膀和水黾的脚等,都展现出了类似的神奇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超疏水性,它赋予了这些生物表面一种特殊的“不沾”能力。

  蒋官澄早年在研究颗粒镶嵌保护技术时对相关研究就有涉猎,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到北京后,基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他将相关研究继续深入拓展,取得了创新突破。以多孔介质油气藏为研究对象,他发现油气藏岩石表面在特殊情况下存在一种特殊润湿现象——双疏性(即疏水又疏油的现象),继而提出了井下岩石表面双疏润湿性的定义。

  能不能利用自然界双疏的特性解决钻井过程中遭遇的“钻井复杂与储层损害”的难题?带着这一想法坚持不懈攻关,他和团队收获了“来自自然界和科学界相互融合的宝贵礼物”——他们建立了两种油气藏岩石双疏评价方法,揭示了双疏性岩样表面性质及渗吸规律,提出了双疏反转机理和控制方法,厘清了单直毛细管气-水体系驱替特性和双疏性对多孔介质中气-水-油分布特征的影响,从而创建了井下地层岩石表面双疏性理论。

  基于井下地层岩石表面双疏性理论,针对不同非常规油气井的特殊性,蒋官澄带领团队投入实践验证,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创新果实:发明超疏水强封堵高效能致密油气井钻井液,使井壁岩石在井下恶劣环境中呈超双疏和惰性,继而使抑制性达到油基钻井液水平(最高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减少井下复杂率82.9%、提速32.8%、提高产量1.5倍以上,并因技术优势被著名的斯伦贝谢公司引进,解决了他们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发明双疏聚膜强封堵煤层气井钻井液,解决了微纳米孔缝封堵和煤屑床等国际难题,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煤屑床厚度、半岛棋牌安卓版下载井塌事故率分别降低83.3%、92.6%,产量提高2.1倍以上;发明疏油型强封堵页岩油/气井高密度无土相油基钻井液,解决了自吸油对井壁岩石破坏和钻速慢等重大国际难题,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井下复杂率和钻井成本分别降低87.6%、38.22%,提速2.29倍以上。

  成果为苏里格世界级特大型、临兴-神府数千亿方大型致密气田建设提供了减阻与封堵防损害技术;为玛瑚世界最大砾岩油田建成提供了防漏防塌等技术支撑;为我国第一个年产100亿方的长宁—威远超高压复杂页岩气田提供了防塌减阻防损害技术;为沁水盆地建成我国最大煤层气田提供了增产型钻井液技术支撑……当越来越多的成果走向世界各大石油工程广阔天地,蒋官澄和他的研究同伴们开发的创新技术不仅在国内外油田中生根发芽,更为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井下地层岩石表面双疏性理论成果获邀编辑成《多孔介质油气藏岩石表面双疏性理论基础(中英文版)》,且部分储层保护理论成果入编美国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教材,得到国内外院士与专家们公开高度评价。成果先后荣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七)、2017年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一)等,还获得2020年中国专利金奖(排名第一),是迄今为止全国油气井工程领域荣获的唯一中国专利金奖。

  “大自然真的是最伟大的设计师,它拥有无限的创新潜力,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利用。”当探索的脚步越来越深入,蒋官澄也感慨于自然界生物的精妙构造和生存策略,这些生物在漫长岁月中演化出的适应性特征,为他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启示——当他在中国海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海洋生物贻贝所展现的特性就为他之后率先将仿生学引入钻完井液领域,创建仿生钻完井液理论与技术埋下了伏笔。

  多分支、鱼骨刺井等复杂结构井是21世纪国际公认的高效开发油气的先进井型和主要技术发展方向,但井塌、高摩阻、井漏、储层损害等问题更突出,长期未得到解决,已成为世界性钻完井液技术难题和决定复杂结构井钻井成败的关键。为满足复杂结构井的钻井需要,原来钻完井液通常含磺化类、油类等有毒处理剂,对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破坏大。

  能不能利用海洋贻贝生物分泌黏附蛋白和蚯蚓分泌黏液能够胶结岩石且润滑通道的特性来解决复杂结构井钻井中面临的难题?受到大自然生物生存方式启发的蒋官澄说干就干,开启了深入探索——通过多年积累,他破解了这些生物胶结岩石与润滑孔道的原理,并将功能官能团接枝到特殊聚合物链上,发明了能在岩石上形成“仿生壳”、增强胶结力、提高井壁力学稳定性的仿生固壁剂。他还研发了能与岩石和钻具表面发生键合作用、使钻具与井壁间的直接摩擦转变为吸附膜间的滑动、大幅降低摩阻的仿生键合型润滑剂,继而创建了仿生钻完井液理论,以及环保、强化井眼、超润滑型仿生钻完井液新技术。其中,仿生固壁剂可增强岩石颗粒间内聚力,使井壁围岩强度不仅不降低反而增加,并防止井漏,而国外最先进的技术仅能减缓岩石强度降低、不能加固井壁;仿生键合型润滑剂可阻止流动边界内出现涡流、减少钻具/套管和钻具/井壁间摩阻,与国外技术相比,它在减少流动边界摩擦阻力等方面效果更为显著。

  成果应用效果显著。2013—2015年,技术已在国内外12个国家的35个油田推广应用1142口井,井塌、阻卡、卡钻复杂率分别降低82.6%、79.7%、86.4%,平均钻速提高27.7%,钻井液成本降低22.9%,油气产量较以前复杂结构井提高1.6倍以上,有效解决了复杂结构井的井塌、高摩阻、井漏、储层损害、环境污染等重大国际难题,实现了复杂结构井高效钻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等。

  “仿生钻完井液理论与技术”与“双疏型强封堵钻完井液理论与技术”共同促成了钻完井液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为中国模式“页岩革命”的创建提供了关键支撑。特别是仿生钻完井液作为一项原创性成果,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激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仿生钻完井液研究的热潮。它不仅引领了钻完井液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方向,而且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创新的活力。

  春华秋实结硕果,良田丰饶谷满仓。近40年风雨兼程,近40年潜心研究,蒋官澄在我国钻完井液研究领域收获了满园硕果,但自始至终,他都不觉得成果属于他一个人,“石油钻井工程是一项需要聚众力、集众智才能成事的事业”,将人生融入国家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的奋斗轨迹中,蒋官澄早就树立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意识。与国家石油钻井事业共同成长,与团队一同成长是他视为值得骄傲一生的事情。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每一时期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特点,在油气井工程领域连续组织了国家级的集团性科技攻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学科的师生们始终参与其中,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科技攻关任务,而且造就了一支又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创新研究队伍,沉淀了特有的底蕴和文化。”每每提到自己所在的团队,蒋官澄都难掩自豪,而他谈论得最多的,还是刘希圣教授、沈忠厚院士、高德利院士、刘根生院士等老前辈们在奋战过程中给团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秉承前辈的教诲,蒋官澄在建立以他为带头人的钻完井液科研团队时,始终秉承一个原则:不仅要求团队成员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更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在这一理念的加持下,团队先后涌现出在万米深井项目中担任重要职务的邓正强博士,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的吴雄军博士等。谈起这些让他感到自豪的学生时,蒋官澄是满脸欣慰的表情。

  事实上,作为团队的领头人,蒋官澄始终身先士卒,为队员做着表率:“十三五”项目攻关期间,为保证项目进度,他从不休假,一周总是保持工作7天的工作状态。连续的超负荷工作导致他右耳出现耳鸣甚至听力严重受损,症状不可逆,还患上了腰间盘突出等,遭受病痛折磨,但他并没有因此请假休息,仍然每天坚持工作,即使病情严重到必须上医院治疗的时候,他也是上午工作,下午抽时间治疗,晚上回来继续工作……面临人员紧张、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困难,他创新工作方式,组织团队人员积极沟通交流,集中攻克了一批复杂结构井钻完井液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团队成员的眼中,蒋官澄是个很特别的存在,他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念——他坚持思想的独立性,鼓励团队成员在科研探索中保持开放和创新的精神;他倡导深入钻研,但在遇到难题时,不拘泥于一种方法,而是灵活转换思路,寻找新的解决途径;他强调跨学科的碰撞融合,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应用于石油钻井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师从自然”的理念始终贯穿在他和团队的工作中。蒋官澄始终认为,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是解决复杂问题的灵感之源。所以他一直鼓励团队成员细心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学习生物的生存策略,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种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将生物的适应性、效率和创新性应用到科研工作中的方法,为他们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从生物的精妙构造中寻找设计的灵感,从生态系统的平衡中领悟协同工作的智慧,从自然选择的法则中理解适应与进化的重要性……这些来自自然界的启发,被蒋官澄巧妙地融入钻完井液的科研工作之中,使得他所带领的团队不仅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更在理念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让他们在面对未知挑战时,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气。伴随着新一轮国家石油战略规划蓝图的徐徐打开,新一曲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正在奏响。

搜索